2025年一季度财政与经济观察:结构优化中的韧性增长
编辑近日(4月18日),财政部国库司公布了2025年1季度全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笔者才疏学浅,尝试结合其他数据对一季度的财政与经济运行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有错漏,还望诸君海涵。
一、财政收入:总量承压但结构优化,非税与地方韧性成亮点
(一)收入降幅收窄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1%,但3月单月转正(+0.2%),主要得益于非税收入(+8.8%)和地方收入增长(+2.2%)。非税收入增长源于中央金融企业分红入库和地方资产盘活。
中央与地方分化:中央收入降幅(-5.7%)反映企业汇算清缴减少及外贸关税冲击,而地方通过非税增收和消费相关税收(如增值税)部分抵消了土地收入下滑的影响。
从收入结构看,税收与非税的分化映射出财政的韧性,这一变化也体现了地方在土地财政萎缩背景下主动调整财源的努力。
(二)税种结构性分化映射经济冷暖
增值税(+2.1%)、消费税(+2.2%)增速逐月提升,3月增值税增速达4.9%,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国+8.5%,部分城市汽车消费+35.7%)形成印证。消费与生产有一定回暖。
企业所得税降幅收窄至-6.8%(前值-10.4%),与3月PMI重返扩张区间(制造业PMI 50.4%)相呼应,反映了企业盈利边际改善。但企业仍面临价格竞争与利润空间压缩压力。
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激增60.6%(411亿元),反映一季度股市交易量攀升,与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直接相关。说明了自去年国庆以来的资本市场活跃状态得到了延续。
税种表现的分化背后是经济动能的切换。消费相关税种回暖与生产端改善同步,但企业所得税修复缓慢,表明企业盈利尚未全面复苏。同时,资本市场的活跃与实体经济的疲软形成对比,凸显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特征。
(三)外贸与地产拖累显著
进口环节税收(-8.7%)、关税(-14.8%)持续承压,与进口额(4.17万亿元)下降6%基本一致,但出口退税增长14%(出口额6.13万亿元,增速6.9%),显示政策对冲力度加码。
房地产相关税收低迷(契税-15.8%、土地增值税-17.4%),土地出让收入(-15.9%)延续萎缩,但房产税逆势增长14.3%,或与试点扩围及商用物业税收强化征管有关。
笔者从国家统计局官网查得今年一季度房屋竣工面积5.68亿㎡,同比减少约1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约3.29亿㎡,同比减少11%。这些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下行态势。
在2017年以前,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涨价去库存这种神仙招数,笔者只能说一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二、财政支出:前置发力支撑经济,结构聚焦民生与新动能
(一)支出强度与节奏
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4.2%,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达11.1%,广义财政支出增速(5.6%)创2023年以来新高,体现“政策靠前发力”特征。
中央支出增速(8.9%)高于地方(3.6%),主要因国债发行前置(净融资1.46万亿元),而地方依赖专项债(新增9602亿元)支撑基建投资。
支出端的提速与收入端的压力形成动态平衡。尽管财政收入承压,但通过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专项债、特别国债)和优化支出节奏,财政政策为经济提供了“逆周期”托底。
(二)支出结构优化与政策导向
民生刚性支出强化:社保就业(+7.9%)、教育(+7.8%)增速领先,占比提升至34.1%,凸显“保基本”政策优先级。
新动能培育加码:科技支出(+3.3%)、节能环保(+6.5%)保持增长,但与高技术产业投资(+6.5%)、数字经济税收(信息服务业+13.6%)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基建支出分化:城乡社区(-4.1%)、农林水(-5.8%)负增长,但政府性基金支出(+11.1%)通过专项债支持基建。
三、经济全景透视:新质生产力崛起与结构性挑战并存
财政数据的背后是经济新旧动能的博弈。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加速崛起;另一方面,传统引擎如房地产和外贸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对政策制定提出更高要求。
(一)增长动能转换加速
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业税收增长32.4%(铁路船舶航天)、数字经济相关税收(信息传输+13.6%)亮眼,与工业机器人产量(+26%)、服务器产量(+60%)等数据共振,显示新质生产力逐步接棒传统动能。
消费升级与政策刺激: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汽车(+35.7%)、家电(+31.1%)消费高增,文旅消费(电影票房+40%)成为服务业复苏亮点。
(二)风险与挑战
外部冲击与内需疲软: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出口链,进口需求疲弱(-6%)制约企业补库,需关注二季度1.3万亿元特别国债对“两重”“两新”领域的定向支持效果。
房地产深度调整:土地收入下滑拖累地方财政,但部分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回升,市场呈现“冷热分化”,需政策进一步优化平衡。
企业盈利与就业压力:企业所得税修复缓慢,小微企业PMI仍处收缩区间,青年失业率尚未公布但需警惕,财政需通过减税降费与就业补贴精准纾困。
四、政策展望:财政“续力”与结构性改革协同
当前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财政政策需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二季度作为政策发力窗口期,将考验财政工具的精准性和协同性。
(一)二季度财政发力点
债务工具扩容:新增专项债(二季度计划发行9748亿元)与特别国债(1.3万亿元)将集中投放,重点支持“十四五”重大项目与新基建。
收入端挖潜:盘活国有资产、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如数字消费)、扩大房产税试点,缓解土地依赖。
(二)中长期改革方向
税制优化: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探索碳税等绿色税制。
支出效率提升:通过PPP、REITs等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减少低效投资,强化绩效评估。
结论
传统地产链收缩与外贸承压对整体经济形势形成拖累,但消费回暖、新质生产力崛起及财政政策前置发力为经济注入韧性。未来需通过“政策续力”(特别国债、专项债)与“制度改革”(税制、央地事权划分)双轮驱动,在稳增长与调结构间寻求动态平衡。二季度需重点关注4月28日政治局会议对增量财政工具的部署,以及特别国债资金向“两重”“两新”领域的落地效率。
此外,随着本次贸易战的白热化,部分完全依赖出口退税实现盈利的外贸企业亟待调整商业策略——这是我高情商的说法,如果使用低情商的说法,这篇文字就发不出来了。
- 0
- 0
-
分享
文章作者:姚先生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