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之后·顺驰与孙宏斌篇:速度、野心与宿命
编辑那位被誉为“最像企业家的职业经理人”,他的一生仿佛一条双螺旋:从监狱到董事会,从草莽创业到资本竞技,既有无尽的野心,也有反复的坠落。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中国房地产二十年波动曲线的隐喻……
一、顺驰崛起:草根翻盘的速度狂人
根据《大败局》相关章节记述,孙宏斌1963年生于山西临猗,八十年代末入联想迅速升任要职,1990年因涉嫌挪用公款被刑拘入狱,出狱后约于1994年在天津创办顺驰。[1]
顺驰先做中介,以标准化与透明化获得口碑,1998年转入开发;在住房市场化与按揭扩容的顺风期,形成以缩短从拿地到回款的全链条周期为核心的‘四快’高周转模型,2002—2004年规模迅速放大、走向全国化。
模式的代价是高依赖预售与短周期资金。2004年宏观调控、信贷收紧后,销售放缓与地价结算叠加,现金流承压;到2006年,顺驰将控股权转让予路劲,孙宏斌退出。[2][3]
顺驰的谢幕并未终结“速度”叙事,反而把它推入资本与并购的更大舞台。个人方法论并未改变,只是换了载体与工具。
高周转在上行期有效,但当政策、信用与销售同步收缩时,期限错配与杠杆的脆弱性会被迅速放大。随后的“融创时期”,他把“速度”升级为“资本+并购”打法,开启新一轮高峰与高风险。
二、破局重启:从顺驰到融创的凤凰涅槃
2006年底顺驰落幕。仅仅过了两三年,孙宏斌便重整旗鼓、重返舞台——这一次,他将公司命名为“融创中国”。实际上早在2003年,孙宏斌已低调创立了融创公司,只是当时顺驰尚在高速扩张,融创并未受到太多关注。顺驰出售后,孙宏斌失去了原有的平台,反而可以全身心投入“融创”这个新棋局。“融”,代表融合;“创”,意味着创造。表面上看,这是一场洗心革面的重生,实则是野心的延续。
平台更替之后,战略随之迁移:从二线起步到直面一线竞争,路径的陡峭化需要更强的品牌溢价与金融杠杆来支撑。
融创起步于天津,但孙宏斌很快意识到:二线城市已不足以承载他的野心。他果断将战略重心转向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沿着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迅速布局。他复制了顺驰时代的速度,但在产品品质和品牌溢价上比过去更加重视。2010年,融创中国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4]借助资本市场的助力,融创开启了新一轮扩张。2012年,融创与绿城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高端物业项目(此后孙宏斌甚至一度谋求收购绿城股权,但未获监管批准)。[5][6]2014年,深圳房企佳兆业陷入债务危机,孙宏斌积极参与其重组谈判,一度宣布将收购佳兆业约49%的股份(可惜最终因地方政府介入未能成行)。[7][8]2016年起,孙宏斌把目光投向更激进的并购——这一年融创收购了联想控股旗下的地产板块(融科智地)。[9]以及重庆的龙头房企金科股份的大笔股权。[10]
当“获取项目”的方式从公开拿地转向并购整合,规模扩张的斜率被迅速拉高,负债、现金流与整合能力也被同步放大检验。
到2017年,孙宏斌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接盘秀”:这一年7月,他斥资438亿元从万达集团手中收购了13个文化旅游城项目的91%股权;[11]几乎同期,他又豪掷150亿元(按当时披露金额估算)入股风雨飘摇的乐视公司,试图充当贾跃亭的白衣骑士。[12]通过这一系列大手笔并购,融创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全国性的版图扩张——2015年融创销售额跻身行业前十,2017年已稳居前四,2018年销售规模一度接近5000亿元,仅次于恒大、碧桂园等巨头,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第三极”。[13]
表面是速度与声望的叠加,底层却是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的此消彼长。故事的转折点,往往出现在财务报表还好看、但流动性已吃紧的那个瞬间。
孙宏斌就此成为资本市场传奇的“并购之王”——别人不敢干的,他敢干;别人不敢救的,他敢接盘。据媒体记录,在2017年万达交易发布会上,孙宏斌豪言:“别人不做的我来做,别人不敢接的盘我来接。”这种胆识与气魄,使得他在地产圈声名大噪。在他的语境中,地产不只是“盖房子卖房子”,而是一场关于“融资+并购+品牌+布局”的系统博弈。顺驰时代他凭速度取胜,到了融创时代,他更善于运用资本杠杆。孙宏斌学会了各种金融化操作:发行债券、增发配股、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用时间换空间,用杠杆撬动规模。融创的发展轨迹,几乎与中国房地产金融化的进程同步。
然而,“快”依然是孙宏斌永恒的信仰。2016年至2018年间,融创的土储及负债规模大幅增长。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2016年融创拿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孙宏斌在扩张高峰期毫不掩饰对规模的渴望,甚至放言在某些方面不是自己激进,而是“别人太保守”。这种激进策略让融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弯道超车,却也为后来的风险埋下伏笔。
三、并购的幻觉:吞噬与反噬的资本游戏
从企业层面的加速,镜像到行业层面的亢奋:当并购成为主旋律,价格与信用便容易走向自我强化的回路。
融创的崛起,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金融狂潮几乎是镜像般的关系。尤其2016-2017年,整个行业进入并购整合和激进扩张的高潮。2017年,融创收购万达文旅项目时,孙宏斌在公众场合的豪言壮语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别人不敢干的,我来干;别人不敢救的,我来救。”那一年,他一举拿下万达多个文旅城项目,[11]此后,又接盘乐视网相关资产,试图打造“地产+文化+科技”的多元帝国。[12]短期来看,他的布局似乎极具前瞻性;但从长期看,这些项目大多现金流极差、负债沉重,给融创埋下巨大的财务雷坑。到2019年末,融创总资产负债规模已超过万亿元。资本市场对高杠杆的热情逐渐冷却,融创债务雪球却越滚越大。更致命的是——外部环境变了。
当企业的自我强化遇上监管的逆向校正,节奏的突变往往先作用于现金流,再体现为报表与评级的连锁反应。
2020年8月20日,国家出台“房地产三道红线”政策。住建部、人行在京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多家知名房企与会,监管部门要求试点房企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负债目标,严控房企有息负债增长,限制高杠杆扩张。此前赖以生存的高周转、高杠杆模式瞬间被踩了急刹车。孙宏斌多年来奉行的“速度哲学”,在政策铁闸面前戛然而止。他陷入了顺驰时代那种令人战栗的即视感——资金链骤紧、资产急贬、融资无门。曾经让融创狂飙突进的并购狂潮,转眼变成了债务雪崩的导火索。从恒大、碧桂园到融创,自2021年至2024年间,整个民营地产体系接连陷入流动性危机,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收缩。高速狂奔了二十年的房企巨轮,开始集体遭遇风暴。
把时间轴稍微拨回:政策顺风时的“去库存”并非无代价,其外溢效应会在紧信用时期集中兑现。
2017年的“涨价去库存”,在名义上是去库存,在实质上却以价格信号替代结构性改革:资金被驱赶进高周转赛道,企业以价格上涨预期“透支”未来现金流,地方以土地溢价续命“短财技”。短期销量与税收的繁荣,以居民杠杆攀升、金融脆弱性积累为代价;当监管回归、信用收缩,所谓“去库存”的胜利成了下一轮风险的种子。真正的去库存应是规则与供给结构的出清,而非借价格冲高掩盖错配与低效。
四、债务风暴:野心的代价与时代的回击
当规模与速度让位于“现金流优先”,企业叙事不可避免地转向债权人、法院与重组文件。
2022年5月,融创中国公告称未能按期偿还到期的境内外债券本息,境外美元债部分的利息支付亦未能完成,引发实质性违约。简单来说,融创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的多米诺骨牌倒下——这家昔日的明星房企成为中国房地产业债务危机中的又一个典型。根据公告,融创当时未能兑付的境外债券利息约1.04亿美元,随后又表示无力支付多笔即将到期的债券利息。[15][16]至此,融创被正式列入“违约”行列。
进入2023年,融创开启债务重组程序;2024年,公司披露了重整方案,拟通过债转股等手段化解巨额境外债务(披露规模约为数十亿美元),并引入新资金维系项目运营。短短三年间,这家曾经的万亿房企从高峰坠入谷底,沦为了学者笔下的“债务处置样本”。但孙宏斌并未逃避,他依然低调现身融创的股东大会。面对股东和媒体,他神情平静,坦言:“我不后悔做过的每个决定,只是没想到时代变化得这么快。”这种表态与他当年出售顺驰后在微博上的反思如出一辙——“年轻的时候争强好胜,曾经赢得畅快淋漓,也曾输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不后悔”。顺驰的倒下,是因为盲目冲速度;融创的坠落,是因为过度加杠杆。二十年过去,他竟又一次跌倒在同一条逻辑线上——心存侥幸地以为“我可以驾驭风险”。然而,这一次的行业崩塌早已超越了个人意志所能左右的范畴。2025年,融创披露其离岸债务重组方案获多数债权人投票通过并在香港法院聆讯中推进,显示离岸债务化解进入关键阶段。[17]
企业个案的波峰与波谷,最终都会被宏观制度的轨道所覆盖;规则改变之后,经营边界也随之重绘。
在近年来的一系列监管重拳下,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改变:集中供地、预售款监管、房地产税预期、“三道红线”、金融去杠杆……每一项宏观调控都在刺破地产高周转模式的泡沫,削弱房地产依赖资本驱动的旧逻辑。当野心与泡沫一道被挤压,留给高杠杆房企的结局只能是痛苦的出清。孙宏斌的失败,既是个人命运的回声,也是行业周期的缩影。他不是第一个倒下的,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五、野心的回音壁:孙宏斌的变与不变
在“方法论”层面审视个人轨迹,比复述事件更能解释因果:哪些改变有效,哪些执念代价高昂。
从顺驰到融创,从天津到香港,从监狱到董事会,孙宏斌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部循环往复的商业史诗。他变了——
•不再以草莽江湖的方式闯天下,而是学会了资本的合纵连横;
•不再高喊口号,而是精细测算每一个财务模型、拿地节奏和销售数据;
•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深度绑定金融资本、国企央企和各类投资基金。
但他也没变——
•仍然痴迷于“快”,相信速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仍然赌周期,执着于在行业低谷大举并购,逆势翻盘;
•仍然渴望“第一”,愿意不计代价地冲规模,只为证明自己“能赢”。
他活脱像一个在资本熔炉中百炼成钢的铁块——烧得越旺,放出的光越亮,可内部的细小裂纹也在不断蔓延。顺驰的失败让他明白了风险的锋利,融创的坠落则让他感受到宿命的沉重。而这两次惊人相似的循环,构成了他人生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一场野心与边界的无休止拉扯。
六、尾声:宿命的隐喻与时代的注脚
结尾不必给出预言式判断,但可以给出一条衡量尺度:谁能在更长周期内守住现金流与纪律,谁就有继续讲故事的资格。
时至2025年,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债务重组后,融创中国的重整工作仍在推进中:债务谈判、项目盘活、资产处置都在紧张进行。孙宏斌依旧偶尔露面,但言语间少了昔日的锋芒。据披露,其公开场合语气转向生存与盘活优先,反复强调“活下去”才是当下的唯一目标。从顺驰年代的激进狂奔,到融创时代的大起大落,他用三十年的商业轨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代的注脚:当野心超越了风险边界,资本终将以冷酷的方式回收一切红利。[11][12][15][17]
进一步反思孙宏斌沉浮背后的深层逻辑,可以发现他的个人命运与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制度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当年支撑顺驰和融创高速扩张的,正是整个行业畸形生长的土壤:预售制下源源不断的买家资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银行和影子金融的放贷冲动,以及房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这一切塑造了一个高杠杆狂飙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冒险者往往得到奖赏。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和资产价格飙升,使得敢于过度举债的企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到惩罚,反而持续跑赢稳健经营者,逼得所有同行都不得不加入冒险行列。这就造成了一种系统性风险:当大多数企业以同样激进的方式扩张时,一旦外部环境逆转,整个系统将面临连锁崩盘。孙宏斌和他的同行们,正是在这样的狂热中一路狂奔,又在突然变天时集体失速。
换言之,孙宏斌之败不仅是个人性格使然,更是中国房地产长期“重规模轻风险”体制的缩影。在金融宽松、土地升值的年代,企业债台高筑却不断翻番的销售额,掩盖了资产负债表中潜伏的巨大隐患—大家都默契地假设政府和市场会兜底这些风险,房价永远会上涨,债务可以不断滚动。然而当监管层开始戳破幻象,用“三道红线”紧箍咒打破野蛮生长的循环,高杠杆模式顷刻难以为继,曾被集体无视的风险开始以撕裂性的方式爆发。2021年以来,已有超过70家房企先后出现债务违约,超过60家被迫走上重组之路。这场行业风暴的制度根源,值得深入探究和反思:如何建立更稳健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如何平衡高速发展与风险防范,如何避免“野心”再次失控地突破“边界”。这些问题,既是对孙宏斌个人经历的注脚,也是整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考方向。
孙宏斌曾说过一句话:“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做。”或许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他才会在命运的打磨中一次次选择重启——即使明知结局未必圆满。他的一生,像一场资本版的《西西弗斯神话》:不停地将巨石推上山巅,巨石又滚落山谷。但他仍然一次次毅然走下山去,重新开始。这样的执着与倔强,既令人钦佩,也发人深省。时代的大幕尚未落下,我们无法断言孙宏斌故事的最终结局。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段传奇。那是一段关于“速度”、“野心”和“宿命”的叙事——也是每一个身处时代浪潮之中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镜像。
画外音
镜头切到另一端:当年的“救援者”如今也要面对自身的资本考题,周期从不偏袒任何一个角色。
当年接下顺驰的“白衣骑士”,也在学着与时间结清利息:路劲基建(01098.HK)的美元债同意征求未获必要同意[18],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公司前九个月合同额同比下滑三成,管理层开始筹划重组路径[19]。
市场常把“接盘”讲成勇气的传奇,却很少提到另一半真相:接力棒上不只有声望,还有期限结构与现金流的缠绕。并购能转移资产,难以转移周期;价格可以谈判,时间无从议价。所谓重组,不过是把过去叠加的选择,一次性用今天的现金流去清算。杠杆在顺风里像放大器,在逆风里像回音壁,把曾经的扩张、侥幸与迟疑,原样抛回给持有者。
故事因此有了些讽刺意味:当年“被拯救者”与“拯救者”的角色,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互相交换。真正决定结局的,既不是速度,也不是胆量,而是企业是否尊重现金流的节律、资产负债的匹配,以及在高增长诱惑面前克制的能力。周期不偏爱任何一位胜者——它只奖励在漫长里守纪律的人。
致孙宏斌先生:向敢赌命运的企业家致敬
孙宏斌的故事,也许还没有结束。他是那个跌倒、再起、再跌倒、再站起的中国式企业家。他身上既有草根的坚韧,也有知识分子的敏锐,更有赌徒般的果敢。他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失败不在于被时代击倒,而在于失去再次爬起的勇气。无论结局如何,他已经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是一段关于“速度”“野心”“宿命”的故事,也是一面折射时代兴衰的多棱镜。谨向孙宏斌先生致以敬意——致敬每一位敢于和命运豪赌、即便跌倒仍不言放弃的企业家。
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研究文章,版权所有©️财误通鉴。未经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复制或用于商业用途;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所涉数据与信息部分来源于公开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上市公司公告、行业报告、公开新闻与司法资料),笔者已尽最大努力核实其准确性与完整性,但不对因信息滞后或来源差异所导致的内容偏差承担法律责任。
本文仅供学术研究与专业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商业决策依据。读者据此进行的任何行为与后果,作者概不负责。
若文中涉及的企业、个人或机构对所述内容有异议,欢迎以正式渠道联系作者予以核实、补充与修正。
参考来源清单
[1]吴晓波:《大败局II》,浙江人民出版社(各版次;顺驰/孙宏斌相关章节),见豆瓣图书与当当网书目页(用于人物生平与顺驰创业早年叙述)。
豆瓣图书条目: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51315/
[2]财新网:《路劲提前完成收购顺驰第一步》(2006-10-23)。https://companies.caixin.com/2006-10-23/100050031.html
[3]中国日报网:《路劲收购顺驰》(2007-01-30)。https://www.chinadaily.com.cn/cndy/2007-01/30/content_795832.htm
[4]融创中国《2018年年报》公司概况(含上市信息,港交所披露)。https://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9/0429/LTN201904292332.pdf
[5]路透社:绿城集团董事长将售股归咎于“扭曲”的中国房地产市场(2014-05-23)。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greentown-sunac/idUSL3N0O91KR20140523
[6]路透社/ 雅虎财经快讯:融创表示收购绿城交易终止(2014-12-18)。https://sg.news.yahoo.com/brief-sunac-china-holdings-says-acquisition-shares-greentown-023603455--sector.html
[7]环球网:融创接盘佳兆业只欠东风 孙宏斌称有50%可能(2015-02-05)。https://finance.huanqiu.com/article/9CaKrnJHvX8
[8]澎湃新闻:《孙宏斌还是没买成!融创中国宣布终止收购佳兆业》(2015-05-2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5880
[9]人民网(财经频道):《收购联想旗下地产业务 融创中国开启并购模式大举扩张》(2016-09-27)。https://finance.people.com.cn/n1/2016/0927/c1004-28742258.html
辅证:21世纪经济报道《融创收购融科智地:地产白银时代的规模化路径》(2016-09-20)。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160920/a6e9767e787e738c1bf1515c4a2523c6.html
[10]新京报/新浪财经:《融创再举牌金科 实控人引“外援”抵御》(2017-05-03;回溯2016年定增持股16.97%与后续增持至25%)。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2017-05-03/doc-ifyetwsm1856081.shtml
[11]新华网:关于“万达—融创—富力”交易的要点回顾(2017-07-19:13个文旅城项目91%股权,作价438.44亿元)。https://www.xinhuanet.com/fortune/caiyan/ksh/233.htm
辅证:界面新闻《500亿天价交易尘埃落定,融创吃下万达全部文旅项目》(2018-10-30)。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582325.html
[12]路透社:乐视网从融创获得21.8亿美元的新投资(2017-01-13)。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technology/leeco-gets-fresh-218-billion-investment-from-property-developer-sunac-idUSKBN14X1WV/
[13]克而瑞(CRIC):《2018年1-1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融创中国全年位列第4,销售额约4600亿元)(2019-01-02)。http://www.cricchina.com/research/Details/8207
[14]中国网《路劲收购顺驰》(2007-01-30),与[2][3]互证。https://www.china.org.cn/english/BAT/198148.htm
[15]路透社:融创中国未能按期偿还债券,预期还会有更多的违约(2022-05-12)。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chinese-developer-sunac-misses-bond-repayment-expects-miss-more-2022-05-12/
辅证:第一财经《美元债利息兑付困难,融创中国向债权人致歉》(2022-05-12)。https://www.yicai.com/news/101410029.html
[16]路透社:消息人士称融创中国未能在期限届满时支付债券利息(2022-05-11)。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chinese-developer-sunac-misses-bond-coupon-payment-grace-period-ends-sources-2022-05-11/
[17]路透社:融创中国表示,离岸重组获多数债权人支持(2025-10-14)。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property-developer-sunac-china-says-majority-creditors-approve-restructuring-2025-10-14/
(相关进展)路透社:中国开发商融创正进行第二次离岸债务重组(2025-03-24)。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asia/chinese-developer-sunac-says-conduct-second-offshore-debt-restructuring-2025-03-24/
[18]澎湃新闻:路劲:美元债同意征求未获必要同意,此前称将考虑替代的债务重组方案(2025-08-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337023
[19]澎湃新闻:路劲:前9月签订合同额同比降30.17%,正制定财务重组方案。(2025-10-3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859180
文章作者:姚先生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包含文章完整链接的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与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根据本文内容进行的任何操作,请风险自担。您继续阅读即视为同意并理解本站【完整免责声明】之全部内容!
- 0
- 0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