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误通鉴

财误通鉴

《南京照相馆》:铭记暴行而非延续仇恨,守护真相方能捍卫尊严

2025-09-28

暗房中的血色记忆在银幕上缓缓显影,那一张张老照片背后是被撕裂的美好生活,也是一个民族永不敢忘的历史真相。

电影《南京照相馆》将1937年南京城的伤痛浓缩进一家小小的"吉祥照相馆"。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历史责任感,通过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老金、演员林毓秀等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那段黑暗岁月中人性的挣扎与微光,回答了"我们为何要铭记历史"这一深刻命题。

一 历史真相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影片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历史事件,这一点赋予了作品沉甸甸的分量。1938年1月,在南京估衣廊10号华东照相馆内,15岁的学徒罗瑾在为日军冲洗胶卷时,意外发现了记录暴行的照片。这个少年冒着生命危险筛选复制了30余张罪证,并精心挑选出16张最清晰的制作成特殊相册。

更令人动容的是,罗瑾在相册封面上画了两颗被利刃刺穿的心脏和一个巨大的"耻"字。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少年的勇气,更象征着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感受——痛彻心扉的耻辱与不屈。

这本相册后来被同在集训队的吴旋发现并珍藏,历经千难万险得以保存。1946年,它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也是钉死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关键物证。这段真实历史与影片叙事相互映照,让《南京照相馆》超越了普通电影的意义,成为历史的传承者。

二 小人物视角下的历史悲剧与尊严

《南京照相馆》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跳出了宏大叙事,将目光投向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影片中的人物不是传统意义上无所不能的英雄——面对侵略者的暴行,他们有恐惧,会颤抖,会为了活下去而躲藏,但这丝毫不减他们的尊严与伟大。

照相馆老板老金只是个普通中年人,照相技术好但胆子小,最大心愿就是守着照相馆和家人过安稳日子。邮差阿昌(苏柳昌)为了保命,被迫为日军工作,却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抗争方式。演员林毓秀一开始为了通行证去给日军唱戏,但最终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尊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翻译官王广海这个复杂角色。他自认"只是日军翻译"而非汉奸,这种自我辩解恰恰展现了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道德困境。王广海既会尽己所能帮助苏柳昌,也会在看到日军想偷偷对他下手时闭口不言。在他身上能看到忍辱争取自己一家大小平安的自私,也有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善良特质。这个角色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代表了那些在极端环境下试图保持人性,却又不得不做出妥协的普通人。

这些角色"并非完美的受害者或天降英雄",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动人。影片尊重普通人的求生本能,正是对历史最真实的还原,告诉我们历史的血泪背后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被伤害、被侮辱、被毁灭却又顽强保持人性光辉的普通人。

三 揭露侵略本质与批判艺术手法的融合

《南京照相馆》通过对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的深刻刻画,彻底揭露了侵略者所谓"文明"伪装下的残忍本质,并运用卓越的艺术手法完成了对这一主题的升华。

伪善面具下的残暴本质:伊藤秀夫这个角色被塑造得极具欺骗性和批判性。他口口声声说着汉语,研究中国文化,自称遵循"仁义礼智信",但这层文明外衣只是他实施暴行的伪装。他给苏柳昌通行证,转身就让守关日军杀死持有相应编号的人。这种看似给予希望又亲手扼杀的行为,比直接的残忍更加恶毒,体现了军国主义对人性的彻底扭曲和异化。他的行为彻底揭穿了所谓"仁义礼智信"的虚伪性,展现了一个被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灵魂如何将道德准则扭曲为实施暴行的借口。

崩溃的真相与暗房显影的深刻寓意:影片中伊藤在暗房核对底片时的癫狂状态需要得到正确解读——这绝非良知的觉醒,而是发现自己精心记录的"战果"可能被替换、导致罪行无法被"完美"记录的恐惧。他从未对被残杀的中国民众产生真正的同情,只关心自己如何向军方交代。他的崩溃是一个冷酷灵魂发现自己可能无法向上级证明自己"功绩"的恐慌,是害怕承担失败责任的绝望。

这一场景通过卓越的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强烈的批判力量。镜头在冰冷底片与逝者生前画面间的切换,不是为了展现伊藤的"良心发现",而是通过强烈对比揭露侵略者如何摧毁无数鲜活生命。我们看到:底片上倒在血泊中的青年,曾经是照相馆里与爱人合影、笑容羞涩的男孩;底片上母亲绝望的面容,曾经温柔地哄着怀中的婴儿;底片上被驱赶的平民,曾经是估衣廊街上为生活奔波、充满烟火气的芸芸众生。每一个对比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侵略者摧毁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而微的、充满温度的生活。

历史的审判与艺术的批判:这一场景的真正意义在于让观众看到,技术如何被罪恶政权异化为记录暴行的工具,一个原本可能成为艺术家的摄影师如何成为屠杀的帮凶。这不是人性的觉醒,而是人性如何被军国主义机器彻底摧毁的过程。影片通过这个段落完成了对侵略行径最深刻的批判,让观众深刻理解到:那些看似"文明"的伪装下,隐藏的是最野蛮的暴力;那些自诩为"记录者"的人,实际上成为了暴行的共谋。

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残酷真相,更通过电影语言的力量,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影片没有简单地将侵略者妖魔化,而是通过伊藤这个复杂角色的塑造,揭示了军国主义如何系统地腐蚀人性,如何将普通人变成屠杀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赋予了影片更深层的思考价值。

四 艺术处理与历史尊严的平衡

《南京照相馆》在处理历史创伤时表现出难得的克制与尊重,这种艺术上的取舍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真相和受害者尊严的双重尊重。

主创团队因"不愿让历史上受害的女性再次受伤",在表现日军对中国女性的暴行时,采用了更隐晦而有力的手法。例如通过林毓秀被抹得到处都是的口红以及解开的领口,暗示了日军的暴行,既传达了历史的残酷,又避免了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同样,日军残忍行为的惨状并未直接呈现,而是通过受害者的尖叫、惊恐和绝望,以及旁观者混合着震惊、恐惧和痛苦的面部表情,从侧面加以烘托。这种处理没有用残暴血腥的画面直接刺激观众,却更有力地把个人的痛苦和侵略者的暴行连在了一起,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智慧。

五 历史记忆与现代社会的深刻连接

影片中段,老金展示着一张张照相馆里的风景图: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杭州西湖、武汉黄鹤楼,还有万里长城。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不仅是角色的台词,更是对每一个观众的震撼提醒。

如今的南京估衣廊,巷弄间飘荡着美食的香气,毗卢寺内游人如织。旁边学校的童声飘过曾运送旧衣的官廊,学生们追逐嬉笑着穿过斑马线。历史的沉重与市井的鲜活在这里交融——当年罗瑾和吴旋冒死守护的,不正是眼前这平凡而珍贵的烟火人间吗?

这种连接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体现在时间中。影片让我们意识到,今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我们享受的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礼物。

六 审判与象征:逝者的见证与历史的回响

影片结尾处对南京审判的艺术化处理,堪称点睛之笔。当谷寿夫等战犯被明正典刑时,人群中出现了苏柳昌、老金等已经逝去的人物,仿佛他们也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一部分凶手伏法。

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令人动容。正如一位观众分享的体验:他六岁的儿子在观影时问道"他们不是已经死了吗?",这个天真而深刻的问题直指这个场景的核心意义——历史正义的实现,不仅是为了生者,更是为了告慰那些无法亲眼看到正义到来的逝者。

这些逝去面孔的出现,不是超现实的魔幻,而是极具深意的艺术表达:历史不会因为受害者的逝去而停止追问,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那些在暴行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以另一种形式参与了历史的审判,他们的尊严在这一刻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这个场景完美地诠释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捍卫真理与正义"的深刻主题。它告诉我们,对历史罪行的审判,是一个文明社会自我净化的必要过程,是对受害者最基本的尊重。

七 铭记历史与珍视和平的深刻启示

《南京照相馆》传达的并非仇恨的煽动,而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是对法西斯的警惕,是对生命尊严的深切敬畏。正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所言:"若连血泪史都不敢提,何谈珍爱和平?"

影片结尾,当南京城的老百姓纷纷从胶片上活过来,观众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何被暴力摧毁:刚出生的兄弟二人、爱打扮的女孩子、幸福的家庭、有理想的青年...这一切都被战争打碎。这种艺术处理不是要唤起仇恨,而是要让我们明白和平的珍贵。

走出影院,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南京照相馆》带来的不仅是情感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警醒。那段历史早已远去,但侵略者的罪行不能被遗忘,遇难同胞的血泪不能被抹去。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不让悲剧重演。唯有自强自立,才能抵御外敌;唯有居安思危,才能守护家园;唯有大力发展民族力量,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才能让"无人敢欺"的愿景成为现实。

透过照相馆的玻璃橱窗,曾经映照着南京城的四季更迭。春天有穿蓝布衫的学生驻足,秋日里卖糖画的小贩在此歇脚。而当日军的军靴踏碎玻璃,橱窗便成了荒诞的画框——里面是日军举枪狞笑的嘴脸,外面是蜷缩在墙角的百姓。这种空间的割裂感,具象地展现了"文明与野蛮的碰撞"。

《南京照相馆》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他们曾活过,我们因此要更好地活着——但不是通过美化侵略者,而是通过彻底揭露暴行、守护历史真相来实现。 影片最后审判场景中那些逝去面孔的再现,正是对这种记忆传承最有力的艺术表达:历史不会忘记,正义必须伸张,而活着的人有责任让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

文章作者:姚先生

文章链接:https://www.caiwu.icu/archives/nan-jing-zhao-xiang-guan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 0